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带来了《关于将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纳入国家和省级“十五五”规划的建议》。王刚表示,将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纳入国家和省级“十五五”规划,既是依托现有优势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巩固我国在全球绿色能源产业主导权的关键举措。
王刚介绍,钙钛矿光伏技术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代表,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低碳足迹、柔性化应用”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实现光伏产业“换道超车”的战略抓手。当前,我国已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的全链条能力:在技术端,南京大学、协鑫光电等团队连续刷新组件效率世界纪录;在产业端,山东、江苏等省建成百兆瓦级量产线并启动GW级建设;在应用端,国家电投山东海阳10MW钙钛矿电站已并网运行,在阴雨天气依然稳定地功率输出。此外,钙钛矿光伏有着良好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化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突破显著。目前钙钛矿叠层组件转换效率已突破26%,且单结钙钛矿电池理论转换效率33%远超晶硅电池理论极限(29.4%),整个生产链条较晶硅短,通常可在一个工厂内完成全部生产工序。二是降本增效空间大。钙钛矿组件原材料成本仅为晶硅的50%左右, GW级产线量产成本可进一步降低30%以上。三是碳排放效益好。据中财鼎盛数据,钙钛矿单瓦能耗为0.12kWh。生产过程不需要高温、高纯度等复杂工艺;晶硅的单瓦能耗为1.52kWh,约为钙钛矿的13倍。四是应用场景多元。适用于地面电站、建筑一体化(BIPV)、柔性可穿戴设备等场景,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协同潜力巨大。
王刚表示,目前我国钙钛矿光伏技术研发全球领先,产业链本土化基础完善,政策与产业集群先行示范作用显现,金融与资本支持体系日渐成熟,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的基础条件。
为加速钙钛矿产业链的全国布局,王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钙钛矿产业链纳入国家及省级产业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方面,在国家“十五五”能源专项规划中单列钙钛矿技术发展路径,明确2027年实现GW级量产、2030年市场占有率超10%的目标;在区域协同方面,支持有资源禀赋的省(自治区)建设差异化产业集群(如江苏聚焦GW级量产、山东强化关键基础材料技术研发及拉长产业链优势、内蒙古通辽天然碱资源优势、宁夏石嘴山砂岩优势)。
二是纳入贴息支持目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钙钛矿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要素的产线建设、设备采购等给予“专项贴息贷款”,参考山东省对早期科创企业投资额5%的奖励政策,扩大至全国范围。优先支持钙钛矿项目申报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目录,享受采购补贴与税收优惠。
三是纳入绿色金融支持目录,拓宽融资渠道。对钙钛矿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要素的项目总投资15%提供国债支持。推动钙钛矿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要素的项目对接绿色信贷、碳中和债券等工具、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钙钛矿产业链专属金融产品”。将钙钛矿组件应用场景(如海上光伏、BIPV)纳入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提升项目融资优先级。
四是强化资本支持,鼓励技术型企业融资、并购。设立国家级钙钛矿产业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孵化与规模化应用。提高政策包容性与灵活性,放宽钙钛矿光伏组件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关键领域上市公司融资门槛,简化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支持其发展壮大。促进融资与并购重组协同。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再融资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整合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支持企业跨行业并购,培育新的增长点。钙钛矿光伏产业链是绿色能源革命的“新引擎”,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将重塑全球能源竞争格局。通过纳入“十五五”规划并配套政策支持,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该领域的技术引领与市场主导,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