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玻璃行业70年发展脉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08 来源:中国建材联合会 浏览次数:427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材工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全面转型与发展,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主要产业中,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万吨池窑玻璃纤维等先进生产工艺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水泥、砖瓦、石灰等传统产业在建材工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水泥制品、建筑技术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建筑用石等产业快速发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水泥制造业经营规模跃居建材第1,标志着结构调整进入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十三五”以来,建材工业开始了转变增长方式的第二次创业,产业结构朝着延伸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绿色方向发展,建材工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产品优势:玻璃产业的世界薄触控玻璃、超薄超透光玻璃、8.5代TFT-LCD基板玻璃、光电玻璃、光电设备;玻璃纤维产业大多数的制造技术、装备及产品,尤其是高强、高模用纱、无硼无氟用纱;复合材料中部分尖端军工复合材料、部分海洋工程用复合材料、T800级碳纤维;非金属矿产业的石墨负极材料、石油催化用高岭土、硅灰石矿物纤维及部分石墨、萤石、高岭土等选矿工艺技术;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抛光砖、微晶陶瓷复合砖;新型建材产业的石膏板、绿色装配式房屋;石材产业的花岗石框架锯装备制造;管桩行业的管桩防腐技术、超高强管桩生产技术、免蒸压免蒸养技术等等。建材工业补短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异军突起,成为行业转型的标志和新的增长点。2018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万亿元,实现利润3746亿元,打造并形成了包括32个产业、1700余种产品的建材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建材产业还打造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企业。改革开放前,建材工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整个社会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在全民所有制集中的行业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没有竞争,缺乏活力。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1978年水泥企业只有49家年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其生产的水泥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5%;平板玻璃年生产能力50万标准箱以上的也只有13家,所生产的平板玻璃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3%。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不断深化,建材工业生产力极大发展,在市场经济中重现企业集中趋势,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资本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十八大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确立,更是激发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建材工业中的快速建立。2018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已经达到了3.2万家,资产总额4.2万亿元。中国建材集团、上海建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综合性集团迅速崛起,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如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玻璃产业的南玻、福耀,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诺贝尔、惠达,玻璃纤维产业的巨石、重庆复合、泰山玻纤,新型建材的北新、泰山等,不但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席之地,中国建材、海螺集团更是先后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三、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向绿色清洁生产转型,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建材工业传统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也是粉尘和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的产业。几十年来建材工业在一直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追求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衡量各产业整体发展进步的标志,成为行业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重要标尺。在新发展理念驱动下,建材工业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为主要手段,使节能减排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声势和力度,随之一个由资源能源消耗型和排放量较大的产业开始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正在成为行业新的发展业态和工作重点。

  为推动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建材行业制定了《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的实施方案》。各个产业以此为目标导向,转变发展观念、结合产业特点,无论是新建的产能还是淘汰落后的标准制订,都以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可循环、低排放、无污染、无毒害,全生命周期内与生态环境和谐、对人类健康无害为宗旨,规范发展和治理行业。在工信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共同推动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建材工业高效、清洁、低碳、可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已有一百多家建材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示范单位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名单。自2015年住建部与工信部两部委组织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工作以来,共有500多种建材产品获得全国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带动了建材产业向绿色节能与低碳转型。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建材行业着力推进全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制定和发布了《打赢建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建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目标、实施路径和攻坚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与节能减排达标工作形成了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良性机制,有力促进和推动了建材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在产生产线将于2019年底全面达标,其他建材主要产业2019年底达标比例将提升至80%以上。

  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建材工业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利用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及工业危险废弃物等已在国内150余条生产线上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协同处置的效能。废弃物替代燃料已经起步,“两个二代”攻坚技术的燃料替代率已经达到40%以上,应用范围和替代率正在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作为消纳社会废弃物的主要行业,工业废渣、副产物以及矿山尾矿等得到有效利用,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及制品、墙体材料等产业,每年利用量超过15亿吨。随着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平板玻璃产业得到迅速普及,烟气余热得到进一步利用,目前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达到可装生产线的80%以上,平板玻璃在产生产线全部配套了余热利用设施,建材工业已成为工业部门中余热利用效率高的行业之一。

      四、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展和“走进去”发展的工作体系和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建材行业“走出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近几年已由“走出去”延伸为走进他国的“走进去”发展。

  建材商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材产品开始出口,尤其是到80年代末的几年中,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42.5%。进入新世纪以来,建材出口贸易继续增长,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建筑与技术玻璃、复合材料、建筑用石材、混凝土制品等主要建材商品出口额保持年均10%~20%的增长。近年来,建材出口贸易趋于稳定,出口额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以上。2018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出口344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66倍,进口239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60倍,建筑用石、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等产业,进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以水泥和平板玻璃为代表的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占据了国际市场主要份额。我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由于我国在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以及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并拥有一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在全球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以中国建材集团为首的我国水泥工程建设总承包始终占据着全球70%的市场份额,平板玻璃工程项目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

  由“走出去”承担工程项目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向“走进去”发展,直接在国外投资开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迅速增长。水泥、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部分骨干企业已经在海外投资建厂,开始了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折。截至目前,建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已接近100亿美元,其中水泥产业已有80余家企业在国外建立了生产企业,熟料产能约2500万吨,部分企业已经投产并形成经营收入;玻璃产业,中国玻璃、旗滨玻璃、信义玻璃、福耀玻璃分别在德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建厂;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唯美陶瓷在美国、新中源陶瓷在中亚、佛山陶企联合在非洲也开始启动建厂;玻璃纤维产业,巨石集团在美国和埃及已经开展布局。建材工业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化布局和融入国际化市场,目前行业走出去发展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为纽带的“走出去”平台构建了软件、硬件、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组织行业在投资、贸易走出去的同时,将标准、认证、咨询服务、绿色评价等有机组合,形成“走出去”和“走进去”的合作工作体系。

  五、坚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新增,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从国家建材局开始,首先提出淘汰水泥机立窑和格法玻璃等落后的生产工艺。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建材工业中的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日益凸出,为此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联合会及各产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国务院出台了国办发〔2016〕34号文件,从此从各省市主管部门到各产业,都将化解过剩产能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前提与基础。过剩的产能和众多的落后企业严重地拖了行业发展进步的后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为此,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建材工业所有工作的较大目标之一。

  去产能、淘汰落后是建材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过去长期以来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数量,从大家办建材到本世纪初的以投资拉动快速发展,使企业数量激增,各种雷同的建材产品迅速增长,围绕建材工业发展聚集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建材工业必然要从规模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必须在优胜劣汰中淘汰落后企业,企业必须具有经营规模,产业的集中度必须得到提高。为此建材行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推进兼并重组、规范发展导向的政策规定和行业导向目录,从多方面推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近10年来整个建材行业企业数量从高峰值的30多万家减少到目前不足20万家,水泥企业从9400家减少至3000家;砖瓦企业数量下降非常明显,20年间企业数量从9万家减少至3.5万家;非金属矿山企业数量从10.6万家减少至4.2万家。

  大量的实践证明,行业去产能必须坚持两条:一条是必须坚持政策去产能,一条是必须坚持市场去产能。为此,在政策去产能方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已再一次形成了《关于依据综合标准细化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淘汰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并已报工信部希望批复转发,建材行业所有产业在联合会统一部署下都已着手编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规定,其目的是进一步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标准,尤其通过细化出环保标准和能耗标准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依据和抓手,解决过去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太原则、要求比较笼统、不好操作、无法对号入座的问题,以推动去产能的全方位突破。同时,在实践中又探索和总结了用市场的机制去产能,即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产能整合、股权整合组建区域联合平台公司,既能防止区域内恶性竞争,也能统一治理各产业存在的不规范行为。目前水泥行业已有淄博联合、内蒙古水泥集团、吉林水泥集团、辽宁云鼎水泥平台等试点,其目的是将这些平台由经营权整合真正走向产权整合,进而真正实现各产业各区域靠自身的力量推动落后产能的退出。

  坚持推动行业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联合重组既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又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与载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以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两大央企重组、北京金隅集团和河北冀东水泥集团的重组为标志,建材行业企业间的重组跨越到集团公司之间的重组,打破了只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局限,促进了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权组合与资源流动配置方式的创新,不仅在整个建材行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是触动和带动了更多企业、产业间的重组和重组方式的创新。

  坚持推进水泥产业的大企业在产业集中度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并、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多种形式,实施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体现了合作共赢与整合效应,水泥产业出现了崭新的格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熟料产能集中度已达64%,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3-2018年全国水泥行业淘汰7000万吨落后产能,2018年底全国水泥熟料总产能17.16亿吨,同比减少5400万吨,在2017年首次由升转降基础上继续降低。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产能置换原则,2018年水泥产业共实施产能减量置换项目14个,涉及产能2500万吨以上,当年新建项目数量明显减少。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